close

在學習的過程中,你都怎麼跟自己對話.....


生命中不存在著"絕對"
"學習"到了一定的境界
只有自己才能成為自己的導師
就看自己如何跟自己對話



不要瞎學習,要深學習
本篇文章摘自:
商業周刊第 1060 期
作者:曠文琪
「如何學」(How to learn)已經成為歐美的教育顯學。你的學習是有效的嗎?你知道全球菁英們已經走到沙漠、救火場、荒島、老莊園,開始一趟「深」學習之旅了嗎?


在內蒙古,跟著管理大師逛沙漠,學會未來的領導力。

在加拿大的荒涼小島裡當導演,演出內心的幻想,開始認識自己。

在法國巴黎近郊的中古莊園裡,用五天做出五十條項鍊的同時,學會創造力。

在倫敦的救火隊訓練場裡,見識真實的危機統御。

在李安導演畢業的紐約大學裡,踏上表演舞台,跟來自華爾街的同學們,一起學溝通力。

這些,不是幻想,而是正發生在全世界的新一波進修浪潮。人們開始從傳統的教室走出來,拋開書本,展開他們的「深學習」。

這些深學習,並非特例。而且,早從國外知名企業,一路延燒到台灣。

去年十月,英國倫敦近郊的消防隊訓練場裡,煙霧、呼救聲與警報聲四起。豐銀行工商金融業務處經理蔡宜璿,跟其他專業經理人,穿著消防靴、鋼盔與防火衣,拉起水喉,正在救火。她必須趕快對同伴下出指令,即便不確定,也要下!因為延誤一秒,就會損失巨大。那一刻,不用一旁的導師總結,她已看懂危機統御的兩難。這是豐銀行培養人才的必備進修課程。

今年二月,台北。「我愛你、我愛你……」二十位台灣大哥大的中階主管,練習用各種聲調,反覆說出這三個字。「聽出來了嗎?人的聲音可以有七十多種變化,最常用的卻只有兩、三種,」「你是不是都是用差不多的語調,跟下屬溝通?其實你可以因人而異。」引進紐約大學表演藝術療法的講師說明了,為什麼LV、王品集團與知名車廠戴姆勒克萊斯勒(DaimlerChrysler AG)等數十家知名企業爭相學習的原因。

學習,正掙脫以往框架,有了全新的風貌。「那種感覺,就像是我第一次潛水,從海底往上看一樣,原來還有另一個世界。」這是趨勢科技董事長張明正,結束內蒙古沙漠進修之旅的告白(詳見第一百一十六頁)。學學文創副董事長詹偉雄說,過去,大家以職業為目的,去進修如語言與管理等技能,遵循著「觀察社會主流,以職業技能為導向,大家一起在課堂抄標準答案」的學習邏輯。但新學習潮,將挑戰傳統知識的獲得方式。「如果,創新是從課堂中一起學習到的,那不是很矛盾嗎?」
這是一場學習革命 
聽講式上課out,體驗式學習in


傳統知識的獲得方式為何面臨挑戰?根據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何克抗,在多媒體教育應用及發展趨勢」一文引用一項知識保持永久性的研究所述,人類單從眼睛得到訊息,只能記憶一成的內容。用耳朵聽,可以記憶兩成。與人討論,可以達到七成。但是透過親身體驗,可以達到八成,這是重點。人們單從眼睛得到訊息,是傳統教學的方式——以老師為中心,你只能觀摩老師怎麼游泳,教得快,但是吸收效果低。體驗式學習(Experiential Learning)是以「你自己去游」做為學習重點,學習者變成主人。於是,創造設計學習的新情境,是這波學習革命的重點。

政大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諮詢委員會召集人吳靜吉教授描述,「最好暫時抽離習慣的環境,找出讓你感到興趣的事物去體驗。」「在差異的環境中,你會有些自我對話,而當新舊事物連結時,創意的火花就可能產生。」

這是一場異境旅程 
打破地域或領域,不拘身分迎向震撼


這將是一趟異境的旅程,不管是地域的異,如出國,或是領域上的不同。但共同的點都是,「他們都會像場震撼教育。」詹偉雄說。也因此,很多人,不分年齡與背景,早已勇敢展開旅程。

一位六十四歲的老爺爺,跑去澳洲布里斯本進修語言一個月,比所有人都認真,「只為了圓一場年輕的夢。」幫他辦手續的美加文教關係機構總經理叢蓓明說。

林蕙馨,勤業眾信會計師事務所前總裁魏永篤的妻子,一個孫子的奶奶,也是一位畫家。她面臨人生下半場,想幫自己重新找人生定位,堅決獨自飛到加拿大加布歐拉島(Gabriola island)上一個月,學習創造力(詳見第一百二十二頁)。回來後的她,「現在比我還忙,」剛退休的魏永篤,形容著現在身兼珠寶設計師與畫家的妻子。
四年前,瀕臨中年危機的政大廣告系教授陳文玲,也不約而同的飛到只有五千人口的加布歐拉島上的海文(Haven)學院進修。第一次來到小島,「好失望,想離開。看來這麼的簡陋、原始,但我又想,這不是我所想要的嗎?」不適應,反而產生了自我問答。

在島上的「幻想日」,陳文玲實踐自己的幻想時,快樂得不得了。「我開一間色情舞店,準備了三首脫衣舞,讓同學跳前兩首,我負責跳壓軸。脫到只剩下一件泳衣,我還意猶未盡,要同學並排在地上,讓我在他們背上,翻來滾去。」「才發現,原來自己對身體情欲很陌生。我發現自己擅長創造一個鼓勵表現的環境,還發現自己渴望掌聲,但那必須來自我有熱情的領域。」

回憶那段自我察覺的過程時,陳文玲背後近兩公尺高的臨時看板上,陳列著創意課學生與雜誌封面的合成照。「我讓他們寫一篇新聞,採訪十年後的自己。」一篇篇封面故事的主角裡,有未來的瑜伽大師、教授或偶像明星。在進修之前,陳文玲曾為創意是否可以用「教」的,感到很困惑。進修之後,她更確定自己所愛的是什麼。她堅持下去,摸索出一條屬於自己、教創意的方式,「更放開來了。」

勇敢是有報酬的,每個旅程,各有迷人處。《商業周刊》大致依照學習內容,歸納為下列三種分類。第一,語言遊學;第二,專業、興趣;第三,管理大師與名校。遊學,是一般人最常選擇進入「異境」的入口。

這是一份繽紛「菜單」 
選國家、選主題,還有企業實習


當你踏上陌生國家的土地。從緊張,抗拒,自我問答為什麼喜歡這裡,為什麼不喜歡,到最後開始適應,無數的自我對話,火花已在發生。語言,只是你學習的一部分。

遊學能有多多元?

這是主題式遊學。八月的愛丁堡,穿著格子裙的風笛手與來自全歐洲的藝術家同時聚集,這,正展開一年一度的藝術節。上午你學完語言,下午,到十三世紀的古堡裡,學愛爾蘭的傳統舞蹈。傍晚,坐在咖啡店,打開更新的藝術節目錄,決定夜晚的看秀內容。拿不定主意,走到大街上,直接看哪個藝術家的吆喝招攬最有創意。預算有限?別擔心,一場表演才四、五英鎊(約合新台幣二百五十元到三百元)起跳,直到深夜,這個古城,仍燈火通明。 
不愛英國?法國的亞維儂藝術節、德國慕尼黑啤酒節,任君選擇。

這是奢華版的遊學,白色郵輪的側身上印著「The Scholar Ship」(學者之船),船艙內木質裝潢的半露天式教室,坐著全球上百位學生。航行時,世界最老的英國語言學校老師會教英文;靠岸時,你則可上岸觀光。這套剛引進台灣的郵輪遊學課程,用十六週,環遊五大洲、三大洋,共十個國家,要價六十萬元。

還有到國外企業實習的新形態遊學,半天學語文,半天兼差賺錢

專業與興趣的進修,也是另一種學習方向。你可以把創意當作一門進修課。每年暑假,法國巴黎三個小時車程外,一個地圖上根本也找不著的偏僻莊園「布瓦布榭」(Domaine de Boisbuchet)裡,就有令人驚艷的工作坊選擇。

在巴黎龐畢度中心號召下,全球最頂尖的設計師聚集成為若干工作坊的主人(老師)。年輕設計師趙印祥,選擇的是「為生活做設計」工作坊,為「吃」做設計。第一堂課,身為紐西蘭頂尖家具設計師的老師,不談設計技術,回到根本:要所有人想,人跟吃的連結性在哪裡?

大家在草原行走、湖裡划船、藍天白雲下盪鞦韆,思考找答案。一切都是很隨意。趙印祥在放鬆後,反而更靜下心,觀察其他人吃東西的樣子,所有餐具的模樣。慢慢的,他問自己,餐具,為什麼都是凹進去的,這個凹字形,是否代表著人類的欲望?人是否因為看不到「想要」與「需要」的差別,所以才把餐具越做越大,最後連地球都承載不了?結業時,趙印祥設計出一個凸起來的餐具,所有同學一起製作出方便放在凸形盤子上的食物用餐。

用餐完畢,他們跑到隔壁「創意椅子」工作坊的派對裡,看到一群人把自己的身體當椅子。另一旁「用五天創作五十條項鍊」的工作坊,同學則忙著躺在地上,跟他們設計出的一條二十七公尺長、可以繞倉庫一周的項鍊大合照。
多麼瘋狂的創意,多麼理性與深沉的自我對談。同時間,都在這個中古世紀的老莊園發生。

如果,你的時間有限,只想在兩天內,到國外痛快接受一流管理智慧的衝撞。那麼,就直接去上管理大師所開的課吧,從奇異集團(GE)前執行長傑克‧威爾許(Jack Welch)到彼得‧聖吉(Peter Senge)、暢銷書《執行力》作者賴瑞‧包熙迪(Larry Bossidy)與《創新者的兩難》作者克雷頓‧克里斯汀生(Clayton Christensen)都有開課。一至兩天的課程,是他們數十年智慧的精華(詳見第一百三十二頁)。即便同樣教授所教,是你過去在教室中學過的管理知識,但進入大師私塾,學習方式都迥異於以往。

選擇了方向,踏出腳步。你也必須理解,這並非是趟一開始就順遂之旅。幾乎所有人進修回來都自白:會經歷從自我掙扎與探索,但最後的結論卻都是:更了解自己。

這是一個破格計畫 
讓五感全展開,回到了解自己的原點


「破格,」陳文玲用這兩個字定位那次小島之旅。破格,代表的是,理解框架,然後順著框架,把自己再延伸出去。「人最好更了解自己,再去學習,」「你不知道格在哪裡,怎麼破?」陳文玲說。

道路就在眼前。怎麼與自己連結?你只要閉起眼睛,跟自己對話,「我現在處於人生哪個階段?我是什麼個性?我想獲得什麼經驗?曾讓我眼睛一亮的,到底是什麼?」如果真的找不到喜歡的學習方向,「那就用刪去法來選,」吳靜吉說。

自我了解越深,與異境撞擊出來的火花,越美。

當年,大提琴家馬友友,若非順從本心去進修人類學,累出了文化底蘊,今日他的音樂,怎能這麼輕易的跨越國界?蘋果電腦(Apple)的創辦人賈伯斯(Steve Jobs),若非跟著內心所愛去學書法,十年後,怎能推出令蘋果一炮而紅的麥金塔電腦(Mac)? 
「你得要相信現在經歷的一切,未來多少會連接在一塊。」賈伯斯事後回顧。「天下沒有白讀的書,」吳靜吉說。今年七月,IBM將展開全新的「學習帳戶」計畫,員工學習費用的五成,將由IBM贊助,即使是插花、學琴跟工作無關的技能都可,全由員工決定。

「人去旅行,去不同的地方學習,就是讓自己的感官全展開來,」陳文玲說,因為人一旦開始接觸到陌生情境,五官就會敏銳的去察覺周邊的變化,「學習就在這時候開始。」而異境學習,是體驗學習的最佳手段之一,「這是一個先緊後鬆的過程,」陳文玲說。人將從體驗起始,經歷與過去經驗不同的衝擊,然後反思、內省,與過去的經驗對照,最後,會深化為自己的知識。

把現在變成一個開始 
去參與,你將會深深理解!


「學習沒有專家,自己去體驗,才是最真實的。」彼得‧聖吉今年一月來台時這麼說。他要大家回想,自己是怎樣學會騎腳踏車的?或許你可以再進一步的去想,為什麼幼年時,學會怎樣騎腳踏車後,現在仍然熟稔,但是高中所學的物理與化學知識,很多卻都被拋在腦後。

「Tell me, and I will forget. Show me, and I may remember. Involve me, and I will understand.」(告訴我,未來我會忘記;給我看,或許我會記得;讓我參與,我將會深深理解。)首倡體驗學習的學者之一庫柏(David A. Kolb)說。

多人已悄悄踏出第一步了。夜晚,文化大學位於台北建國南路的進修大樓,燈火通明。單一年,這裡就開出兩千門課程、四千班,比兩年前成長二五%,課程從「寵物心理學」到「喝茶學品味」都有。場景轉到台北內湖的學學文創大樓,現在所開的課程,有七成,是跨界學習。

現在,睜開眼睛,你的腦中是否剛閃過,來場進修也未嘗不可的念頭?如果是,恭喜你,你也剛剛踏上了,屬於你自己的破格旅程。 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zenofish 的頭像
    zenofish

    zenofish

    zenofis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